会计分录与审计调整分录有什么关系?


会计分录和审计调整分录都是财务工作里的重要工具,但它们有着不同的用途和特点,下面为你详细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会计分录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对每笔经济业务列出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日常记账时记录每一笔交易的方式。它依据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目的是准确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和财务状况。比如,企业销售商品收到现金,就会编制借记“库存现金”,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的会计分录。 审计调整分录则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不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时,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的分录。它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审计调整分录一般在审计完成阶段编制。 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目标的一致性上,它们最终都是为了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审计调整分录往往是在会计分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如果审计人员发现会计分录存在错误或不恰当的地方,就会通过编制审计调整分录来进行纠正。 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在编制主体方面,会计分录由企业的会计人员编制,而审计调整分录由审计人员编制。在编制依据上,会计分录依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审计调整分录依据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时间也不同,会计分录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编制,审计调整分录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后编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表明会计分录的编制必须基于真实的经济业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要求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审计调整分录正是实现这一监督的手段之一。 总之,会计分录和审计调整分录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相互关联,共同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