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与法官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探讨精神损害赔偿与法官造法之间的关系前,我们先来分别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自然人在人身权或者是某些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其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并遭到精神痛苦时,受害人本人、本人死亡后其近亲属有权要求侵权人给予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通俗来讲,就是当一个人的精神因为他人的不法行为受到伤害时,可以要求对方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而法官造法,并不是说法官可以随意创造法律,而是指在法律存在漏洞或者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法官根据法律原则、公平正义观念等,对具体案件进行裁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补充了法律。在我国,虽然法官没有立法权,但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适用法律时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在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法官造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法律虽然规定了一些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但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此时,法官就需要根据法律原则和公平正义观念,判断这种新情况是否属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精神受到损害。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网络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下,法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给予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其次,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确定。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而是规定了法官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来确定赔偿数额。这就给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法官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又要防止赔偿数额过高或过低。例如,在一些名人名誉权侵权案件中,法官会根据名人的知名度、侵权行为的影响范围等因素来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最后,法官造法在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还体现在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上。法律条文往往是比较抽象和概括的,在具体案件中,法官需要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以确定其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例如,对于“严重精神损害”的判断标准,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法官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判断。在实际的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法官造法是不可避免的。它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使法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法官造法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不能违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确保裁判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同时,当事人在遇到精神损害赔偿纠纷时,也应该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