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案件适用法律有什么要求?


再审案件,是指人民法院对已审结的案件,发现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错误,而再次进行审理所适用的程序。在再审案件中适用法律有着严格的要求。 首先,再审程序适用法律要遵循法不溯及既往原则。这一原则简单来说,就是法律一般只适用于它施行后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而不适用于它施行前的行为和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九十三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这就明确了在再审案件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应该适用行为发生时的法律。比如说,一个合同纠纷案件发生在旧的合同法施行期间,那么在再审时一般就适用旧的合同法,而不是新的合同法。 其次,再审程序要正确适用程序法。再审的启动、审理等都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相关程序法的规定,不同类型的案件有不同的再审程序要求。例如,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有本法第二百零七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规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院必须按照这些程序规定来开展再审工作,以确保再审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再者,实体法的适用要准确。对于再审案件,法院需要对原判决适用的实体法律进行审查。如果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导致实体处理结果不公,那么在再审时就需要正确适用实体法来重新作出判决。比如在一个侵权赔偿案件中,如果原判决错误地适用了过错责任原则,而实际上应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那么再审时就应当纠正这种错误,适用正确的实体法律来确定侵权人的责任。 此外,再审案件适用法律还需要遵循法律解释的规则。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等,当法律条文存在模糊或歧义时,需要依据合法有效的法律解释来适用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大量司法解释,为各级法院在再审案件中准确适用法律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最后,再审程序适用法律还需要考虑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不同的法律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统一适用。在再审案件中,不能出现适用一部法律与其他相关法律相冲突的情况。法院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法律之间的关系,确保法律适用的整体协调性,以维护法律体系的权威和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