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撤销权在赠与之后会受到什么限制?
我之前把自己的一套闲置房产赠与给了朋友,当时没签啥特别的协议。现在我有点后悔了,想把房子收回来,听说有任意撤销权,但又怕有啥限制。我就想知道,在已经完成赠与的情况下,任意撤销权会受到哪些限制呢?
展开


在法律领域,任意撤销权是指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的权利。不过,当赠与行为已经完成,也就是财产权利已经转移之后,任意撤销权就会受到诸多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从这条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当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后,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属于上述特殊情形,赠与人是不能随意行使撤销权的。 首先,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限制了任意撤销权。公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行为,当赠与合同经过公证后,意味着赠与人做出赠与的意思表示是经过深思熟虑且严肃的。法律为了维护公证的严肃性和公信力,不允许赠与人随意撤销。例如,甲将自己的一笔财产赠与乙,并对赠与合同进行了公证,之后甲就不能再基于任意撤销权撤销该赠与。 其次,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也不能任意撤销。这类赠与合同往往涉及到公共利益和道德层面的考量。比如,某企业承诺向灾区捐赠一批救灾物资,这种赠与就具有公益性质。如果允许企业随意撤销赠与,会影响到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违背了道德和诚信原则。因此,一旦做出这类赠与的承诺,赠与人就不能随意撤销。 此外,如果受赠人已经基于对赠与的信赖,做出了一些不可逆转的行为,比如为了接受赠与的房屋进行了装修等,从公平和诚信的角度出发,赠与人也可能不能随意撤销赠与。 总的来说,在赠与之后,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诚信和公共利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