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买房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有哪些?


借名买房,简单来说就是实际购房人借用他人的名义来购买房屋。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但其中潜藏着诸多法律风险,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借名买房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其一,名义产权人反悔。由于房屋登记在名义产权人名下,从法律角度看,名义产权人是房屋的合法所有人。若名义产权人反悔,不承认借名买房的事实,要求实际购房人腾房,实际购房人可能会陷入困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的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这意味着房屋登记在谁名下,谁就拥有房屋的物权,实际购房人仅凭借借名买房的约定,很难直接对抗物权登记的效力。 其二,房屋被处分的风险。名义产权人可能会擅自将房屋出售、抵押给第三人。因为第三人基于房屋登记的公信力,有理由相信名义产权人是房屋的真正所有人,在符合善意取得的条件下,第三人可以取得房屋的所有权或抵押权。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一旦第三人善意取得房屋,实际购房人只能向名义产权人主张赔偿损失。 其三,名义产权人涉及债务纠纷。如果名义产权人对外负有债务,债权人可能会申请法院查封、拍卖该房屋以偿还债务。实际购房人虽然对房屋享有权益,但在这种情况下,其权益可能无法得到保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法院可以对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的不动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 针对这些风险,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首先,签订书面协议。实际购房人与名义产权人应签订详细的借名买房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包括房屋的出资情况、实际产权归属、名义产权人的协助义务等。协议内容应尽量详细、明确,以避免日后发生纠纷。同时,协议最好经过公证,增强其法律效力。 其次,保留出资证据。实际购房人应妥善保留购房款的支付凭证、银行转账记录等出资证据,以证明房屋的实际出资情况。这些证据在发生纠纷时,对于证明实际购房人的权益至关重要。 最后,实际占有房屋。实际购房人应尽量实际占有、使用该房屋,保留与房屋相关的水电、物业等费用的缴纳凭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实际购房人对房屋的实际控制和使用,增加自身权益的保障。 总之,借名买房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在进行此类行为时,一定要谨慎考虑,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