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抵销债务的情形有哪些?


在法律中,债务抵销是一种常见的债务处理方式,它指的是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时,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的清偿,而使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在对等额内相互消灭。然而,并非所有债务都可以进行抵销,以下是一些不能抵销债务的情形。 首先,根据债务性质不能抵销的债务。这类债务往往与特定的人身属性、提供劳务等相关。例如,提供劳务的债务,因为劳务具有特定的人身属性,每个人提供劳务的方式、质量等都有所不同,无法进行简单的抵销。再比如,抚恤金、退休金等具有特定用途和人身性质的债务,这些债务是为了保障特定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或给予特定的补偿,同样不能进行抵销。《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不得抵销,就涵盖了这类因债务性质不能抵销的情况。 其次,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抵销的债务。当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某些债务不能抵销时,应当遵循该约定。合同是双方意思自治的体现,只要该约定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就具有法律效力。比如,甲和乙在合同中约定,甲欠乙的货款不能与乙欠甲的借款相互抵销,那么双方就应当按照这个约定执行。这体现了《民法典》中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最后,依照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债务。法律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特定主体的权益等,会明确规定某些债务不能抵销。例如,《民事诉讼法》中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这部分生活必需费用对应的债务就是依照法律规定不能抵销的,以保障被执行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需求。 总之,在处理债务抵销问题时,需要仔细考虑债务的性质、当事人的约定以及法律的规定,确保抵销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避免因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而导致债务处理不当,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