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的使用范围有哪些?
我最近遇到一些纠纷,有人建议我去申请仲裁,但我不知道仲裁具体能处理哪些事情。我想了解下,在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哪些情况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哪些不行呢?希望能有专业的解答。
展开


仲裁是一种常见的争议解决方式,它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仲裁的使用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这里的合同纠纷范围很广,比如买卖合同纠纷,就是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卖双方就货物质量、价款支付、交货时间等方面产生的争议;租赁合同纠纷,常见于出租方和承租方在租金、租赁期限、房屋维修等问题上的分歧。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则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纠纷,像商标许可使用过程中的费用、范围等方面的争议。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纠纷都能通过仲裁解决。《仲裁法》明确规定,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不能仲裁。这是因为这些纠纷往往涉及到人身关系和身份权益,具有很强的人身属性和伦理道德因素,不适合通过仲裁这种方式来处理。例如,在继承纠纷中,不仅仅是财产分配的问题,还涉及到亲属关系、遗嘱的合法性等复杂因素,需要依据专门的继承法和相关程序来解决。 另外,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也不在仲裁范围内。行政争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产生的争议,这类争议通常需要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行政程序来解决。比如,公民对税务机关的征税决定不服,就应该按照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程序来处理,而不能申请仲裁。 总之,在考虑通过仲裁解决纠纷时,要先判断纠纷是否属于仲裁的使用范围,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争议解决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