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会怎么判决?


犯罪中止是一个重要的刑法概念,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这体现了行为人主观上有停止犯罪的意愿,并且付出了实际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法律对于犯罪中止的判决有着明确且合理的区分。当犯罪中止没有造成任何损害时,这意味着犯罪行为没有对社会、他人的人身或财产等造成实际的侵害,此时法律给予的是免除处罚的判决。这里的“没有造成损害”,是指没有发生与犯罪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损害后果。例如,张三想要盗窃李四家中财物,在进入房间后因心生悔意而放弃盗窃,且未对李四家造成任何物品损坏、丢失等情况,那么张三这种犯罪中止就属于没有造成损害,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免除处罚。 而当犯罪中止造成了一定损害时,虽然行为人停止了犯罪行为,但之前的犯罪行为已经导致了一些损害后果的发生。不过,由于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或防止犯罪结果进一步扩大,主观恶性相对较小,所以法律规定应当减轻处罚。比如,王五意图伤害赵六,在实施伤害行为过程中,王五因良心发现停止了伤害,但赵六已经受了轻伤。这种情况下,王五的行为构成犯罪中止且造成了损害,法院会根据具体情节,在相应犯罪的法定刑基础上减轻处罚。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犯罪中止的判决,法官会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量。包括犯罪行为的性质、中止犯罪的原因、造成损害的程度等。比如,如果行为人是因为被害人的哀求、旁人的劝阻而中止犯罪,和行为人出于真诚悔悟而中止犯罪,在量刑时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造成损害的程度不同,减轻处罚的幅度也会有差异。 总之,犯罪中止的判决严格依据法律规定,既要体现法律的威严,对犯罪行为进行惩处,又要鼓励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减少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