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精神病患者犯罪怎么判处?
我家里有个亲戚是限制性精神病患者,前段时间犯了事。我们都很担心他会受到很重的处罚,也不知道法律对于这种情况是怎么规定的。所以想问问,限制性精神病患者犯罪后到底会怎么判处呢?
展开


在法律中,限制性精神病准确的表述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指那些虽然患有精神疾病,但是并没有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认知和控制能力,但又不如正常人那么完全和充分。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规定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一方面,因为这类精神病人还具有一定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所以他们实施了犯罪行为,就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另一方面,考虑到他们的精神状态对其行为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处罚上可以从轻或者减轻。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是否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需要经过法定程序进行鉴定。通常会由专业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依据医学标准和法学标准,对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精神状态、辨认和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和判断。只有经过鉴定确认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才能适用《刑法》第十八条第三款的规定。而且法官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案件的各种具体情况,如犯罪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以及精神病人的精神障碍程度、对其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影响程度等因素,来决定是否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以及从轻、减轻的幅度。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