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服务期协议应防范哪些法律风险以及怎么签订服务期协议?


服务期协议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劳动者承诺为用人单位服务一定期限的协议。在签订服务期协议时,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应防范的法律风险和签订方法。 首先,来看看签订服务期协议应防范的法律风险。第一,关于专项培训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这里的专项培训费用是有特定要求的,必须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了专项的、与工作技能提升相关的培训所产生的费用,比如支付给培训机构的学费、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等。如果用人单位将一些日常的职业培训费用也纳入其中,以此来约定服务期,这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提出异议。 第二,服务期期限设置要合理。服务期的期限应该根据培训的投入和预期的回报等因素合理确定。如果服务期过长,对劳动者的限制就会过大,可能会被认定为显失公平。比如,用人单位仅花费了少量的培训费用,却要求劳动者服务十年,这显然不合理。 第三,违约金的约定要合法。《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也就是说,如果用人单位提供了1万元的培训费用,约定服务期为5年,劳动者工作2年后违约,那么他需要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6000元(10000元÷5年×3年)。 接下来,说说怎么签订服务期协议。第一步,用人单位决定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并支付费用前,应与劳动者进行沟通,明确培训的内容、方式、费用等情况,征得劳动者的同意。 第二步,双方应签订书面的服务期协议。协议中要明确约定服务期的期限、专项培训费用的数额、违约金的计算方式等重要条款。协议内容要清晰、明确,避免产生歧义。 第三步,在协议签订后,用人单位应按照约定为劳动者提供培训,并保留好相关的费用凭证。劳动者则应按照协议约定为用人单位服务。 总之,签订服务期协议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要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