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继承的意义和适用条件是什么?


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 从意义上来说,法定继承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它保障了近亲属的基本权益。在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实际中,近亲属往往在生活上相互照顾、相互扶持。法定继承规定了配偶、子女、父母等近亲属为法定继承人,确保他们在被继承人去世后能够获得一定的财产,这是对这种亲情关系和生活互助的一种法律认可和保障。例如,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抚养和教育,当父母去世后,通过法定继承获得遗产,是对他们之前付出和亲情关系的一种回报。其次,法定继承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法定继承制度,可能会导致继承人之间为了争夺遗产而产生大量的纠纷,甚至引发社会矛盾。法定继承明确了继承的规则和顺序,使得遗产的分配有章可循,减少了不必要的纷争,保障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于法定继承的适用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这意味着,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适用法定继承:一是被继承人没有立下遗嘱。如果被继承人在生前没有对自己的遗产如何分配作出明确的意思表示,那么就按照法定继承来处理其遗产。二是遗嘱无效。遗嘱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认定为无效,比如遗嘱人不具有遗嘱能力、遗嘱的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等。当遗嘱被确认无效后,遗产就需要按照法定继承来分配。三是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如果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明确表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的权利,那么这部分遗产就会按照法定继承来处理。四是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或者受遗赠人丧失受遗赠权。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可能因为某些法定的行为而丧失相应的权利,例如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等。在这种情况下,遗嘱涉及的遗产也会按照法定继承办理。五是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或者终止。当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先于被继承人去世时,遗嘱就无法按照原来的安排执行,这部分遗产也会适用法定继承。 总之,法定继承在保障亲属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在特定的法律条件下才会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