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是怎样的?


挪用公款罪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下面为您详细解析其立案标准。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挪用公款罪的概念。挪用公款罪,指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通俗来讲,就是国家工作人员把公家的钱拿出来自己用,并且符合特定的情形,就可能构成这个罪。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其一,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这里所说的非法活动,包括赌博、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挪用的公款数额多少,只要实施了挪用行为用于非法活动,就可能会被立案。不过,根据相关规定,一般挪用公款数额在三万元以上,就应当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这是因为即使数额较小,但用于非法活动,其社会危害性也是比较大的。 其二,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营利活动就是为了赚钱的活动,比如投资做生意等。当挪用公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就达到了立案标准。这里强调“数额较大”,是因为营利活动本身可能会使公款面临一定风险,如果数额较大,就会对公共财产造成较大威胁。 其三,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这种情形要求挪用的公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从挪用之日起超过三个月还没有归还。这体现了法律对于公款正常使用秩序的保护,如果长时间占用公款不还,就会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 相关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挪用公款罪的数额标准等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 总之,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是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确定的,主要考虑挪用公款的用途、数额以及归还时间等情况。了解这些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防范此类犯罪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