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工时制加班费计算方法是什么?


在标准工时制下,加班费的计算是有明确法律规定的,这能保障劳动者在额外工作时间获得相应报酬。下面为你详细介绍相关计算方法和法律依据。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标准工时制。标准工时制就是法律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职工从事工作的时间。依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我国目前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这一标准工时制。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员工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超过这个时间的工作就属于加班。 接下来,我们看看不同情况下加班费的计算方式。 第一,平时加班。当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劳动者工资。比如,小李的小时工资是20元,某天他加班2小时,那么他当天的加班费就是20×150%×2 = 60元。 第二,休息日加班。如果用人单位在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需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劳动者工资。假设小王的日工资是160元,他在某个周六加班一天且公司未安排补休,那么他这天的加班费就是160×200% = 320元。 第三,法定休假日加班。当用人单位在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需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例如,小张在国庆节加班一天,他的日工资是200元,那么他国庆节当天的加班费就是200×300% = 600元。 这里的工资基数,如果劳动合同有明确约定工资数额的,应当以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作为加班费计算基准。如果劳动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工资数额,或者合同约定不明确时,应当以实际工资作为计算基数。但需要注意,加班费、伙食补助和劳动保护补贴等应当扣除,不能列入计算范围。 总之,标准工时制下的加班费计算是有严格法律规定的,劳动者要清楚自己的权益,当遇到加班费计算不合理的情况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