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人员认定证据的标准是什么?


审判人员认定证据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公正裁决。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相关标准。 首先是关联性标准。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与案件的待证事实有一定的联系。通俗来讲,就是这个证据得和我们要证明的事情相关,能对案件的事实认定起到作用。比如在一个合同纠纷案件中,双方签订的合同文本就是与案件密切相关的证据,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对双方当事人无争议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据。这体现了证据关联性对于案件审理的重要性。 其次是合法性标准。合法性要求证据的取得方式、形式等要符合法律规定。如果证据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那通常是不能被采纳的。例如,通过暴力威胁、非法拘禁等手段获取的证人证言,就不具有合法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在民事诉讼中,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再者是真实性标准。证据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是伪造或者虚假的。审判人员会从多个方面来审查证据的真实性,比如证据的来源、形成过程等。比如一份书证,如果其纸张、笔迹等存在明显的篡改痕迹,那它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关键证据,可能还会通过鉴定等方式来确定其真实性。 此外,对于证据的证明力大小,审判人员也会进行判断。证明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和程度。一般来说,原始证据的证明力大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的证明力大于间接证据。例如,原始的合同原件就比合同的复印件证明力更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判断也有相应的规定。 总之,审判人员在认定证据时,会综合考虑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以及证明力等多个标准,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和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