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向执行难宣战,如何让执行公开透明使老赖无所遁形?


在司法实践中,“执行难”一直是困扰司法公正和当事人权益实现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最高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让执行公开透明,使得老赖无所遁形。 首先,执行信息公开是关键的一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公开的若干规定》,人民法院应当通过通知、公告或者法院网络、新闻媒体等方式,依法公开案件执行各个环节和有关信息。这就意味着,从立案到执行终结的整个过程,当事人都能够通过相应的渠道查询到案件执行进展。比如在执行立案阶段,法院会向申请执行人送达执行案件受理通知书,告知其案件已进入执行程序。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法院会定期公布被执行人的财产查询情况、采取的执行措施等信息,让当事人清楚地了解执行工作的动态。 其次,信用惩戒机制是打击老赖的有力武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对于那些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法院会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向社会公布。一旦被列入失信名单,老赖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限制。例如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时会被拒绝;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也会受到信用惩戒。此外,还会限制其高消费,包括乘坐飞机、高铁,入住星级酒店,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这些措施使得老赖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限,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履行义务。 再者,执行联动机制的建立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法院与公安、民政、银行、不动产登记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和执行联动机制。当法院需要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时,相关部门会予以协助。比如银行会协助法院查询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余额,不动产登记部门会协助法院查询被执行人名下的房产情况。通过这种多部门的联动,能够更全面、及时地掌握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提高执行效率。 另外,网络司法拍卖也是让执行更加公开透明的重要举措。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拍卖,拍卖过程全程公开,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竞拍。这不仅提高了拍卖的透明度,避免了暗箱操作,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被执行人财产的价值,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社会监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民法院鼓励公众对执行工作进行监督,对于发现的执行违法行为可以进行举报。同时,新闻媒体也会对一些典型的执行案例进行报道,通过舆论的力量促使老赖履行义务。通过这种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了对老赖的强大威慑力。 总之,最高法通过执行信息公开、信用惩戒机制、执行联动机制、网络司法拍卖以及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让执行过程公开透明,使得老赖在社会生活中无处藏身,有效地解决了执行难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