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调解后就不立案了吗?
我家里遭遇了盗窃,损失了一些财物。后来盗窃者家属找到我,希望能私下调解解决,愿意赔偿我的损失。我有点犹豫,如果我们调解好了,公安机关是不是就不会立案了呢?我想了解调解和立案之间的关系。
展开


在我国,盗窃行为是否立案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进行了调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立案的概念。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对于盗窃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构成盗窃罪。而关于“数额较大”,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一般是指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但各地区会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这个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 当发生盗窃行为后,如果达到了盗窃罪的立案标准,即使盗窃者和受害者进行了调解,公安机关仍然可能会立案。因为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个人权益,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和法律尊严,是否追究刑事责任是由国家法律和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的,而不是由当事人双方的调解结果来决定。 不过,如果盗窃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处理该治安案件。例如,公安机关可能会对盗窃者进行批评教育,而不再给予治安处罚。 所以,盗窃调解后并不一定就不立案了,关键要看盗窃行为是否达到了刑事立案标准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