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合同生效的三个条件是怎样的?


在2024年,依据中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合同生效通常需要满足以下三个主要条件: 首先是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简单来说,就是签订合同的人得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自然人而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民法典》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成年人以及十六周岁以上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签订的合同一般是有效的。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对于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它们在其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超出经营范围签订的合同,除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以外,一般也是有效的。 其次是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为应当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也就是说,签订合同的双方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没有受到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的影响。例如,如果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民法典》明确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最后是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强制性规定是指法律、行政法规中规定人们必须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规定,违反这些规定会导致合同无效。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它包括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等内容。如果合同的内容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了公序良俗,那么该合同就是无效的。比如,合同约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或者约定的内容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背社会公德,这样的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只有当合同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时,在2024年才能够被认定为有效合同,受到法律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