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意思表示的三个构成要件是什么?
我正在学习经济法,对意思表示这部分不太理解。想知道经济法里意思表示的三个构成要件到底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在实际的经济法律事务中是怎么体现的。希望能得到详细的解答,好让我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展开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期望发生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愿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在经济法领域,意思表示同样有着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其包含三个构成要件。 首先是目的意思,这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它指的是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想要达到某种具体经济目的的内心想法。比如说,在一个买卖合同中,买方想要获得特定的货物,卖方想要获得相应的价款,这种具体的交易目标就是目的意思。如果缺乏明确的目的意思,意思表示就会不完整。就好比一份合同里没有明确交易的具体内容,那么这份合同就难以成立。《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标的、数量、质量等条款,这里面其实就体现了目的意思的要求。 其次是效果意思,它是行为人希望依其意思表示发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愿。简单来讲,就是行为人清楚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比如,在签订借款合同的时候,借款人知道自己一旦签字,就有按照约定还款的法律义务,出借人也知道自己有要求对方还款的权利,这就是效果意思的体现。如果行为人没有这种对法律效果的认知,那么意思表示可能就存在瑕疵。 最后是表示行为,它是行为人将内心的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让他人能够知晓的行为。表示行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口头表达、书面合同、行为暗示等。例如,在商场购物时,顾客拿起商品到收银台付款,这个行为就是一种表示行为,表明顾客有购买该商品并愿意支付价款的意思。法律对于不同类型的表示行为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像一些重要的合同往往要求采用书面形式,就是为了确保意思表示的明确和可追溯。总之,只有这三个构成要件同时具备,经济法中的意思表示才能够有效成立。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