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侵权的认定程序是怎样的?


商标侵权的认定程序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其认定程序。首先是发现侵权迹象。商标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发现市场上可能存在侵犯自己商标权的行为,例如看到有商家使用了与自己商标相似的标识,或者销售了疑似侵权的商品等。一般情况下,商标权人可以通过日常的市场巡查、消费者举报、网络监测等方式发现侵权线索。《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这意味着一旦发现可能的侵权行为,商标权人就有权利采取行动。接着是收集证据。发现侵权迹象后,需要收集能够证明侵权行为存在的证据。证据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侵权商品的实物、销售发票、宣传资料、网页截图等。这些证据要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侵权行为的具体情况,比如侵权商品上使用的商标标识与自己商标的相似程度、侵权商品的销售范围和数量等。证据的收集要合法、有效,并且要注意保存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在后续的认定过程中,证据是判断是否构成侵权的重要依据。之后可以选择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选择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对投诉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符合立案条件,就会立案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查阅、复制与侵权活动有关的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对涉嫌从事侵权活动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等。根据《商标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有权依法查处。经过调查,如果认定侵权行为成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处以罚款。如果选择向人民法院起诉,商标权人需要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会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在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都有权利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人民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判断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如果认定侵权成立,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判决侵权人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商标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了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的确定方式等内容。最后是行政复议或上诉。如果当事人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会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理决定进行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如果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也可以在规定的上诉期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一级人民法院会对案件进行二审审理,并作出终审判决。总之,商标侵权的认定程序是一个严谨的法律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和步骤。无论是商标权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是涉嫌侵权的当事人进行抗辩,都需要了解和遵循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