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中存在哪些陷阱?


在民间借贷中,借条是证明双方借贷关系的重要凭证。然而,借条里也可能隐藏着各种陷阱,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是主体身份不明的陷阱。在借条中,要明确双方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等。有些人在借条上只写小名、昵称,一旦发生纠纷,很难证明这个名字就是借款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等条款。借条作为一种合同形式,明确主体身份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利息约定不明的陷阱。如果借条中没有明确约定利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四条,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另外,如果利息约定过高,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部分,法律是不予保护的。 再者是借条内容模糊的陷阱。借条中的关键内容,如借款金额、用途、还款时间等必须清晰明确。例如,“还欠款”这个表述,“还”字有“偿还”和“尚欠”两种理解,容易引发歧义。为避免此类情况,书写借条时应使用准确、无歧义的表述。 还有交付方式不明确的陷阱。借款交付方式有现金、转账等。如果是现金交付,最好在借条中注明“已收到现金借款”字样,并让借款人出具收条。若是转账交付,要保留好转账记录,以证明借款已经实际交付。因为根据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合同是实践合同,只有借款实际交付,合同才生效。 最后是担保陷阱。有些借条中虽有担保条款,但没有明确担保人的责任方式(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八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所以,在借条中约定担保时,要明确担保方式、担保范围、担保期限等内容。 总之,在书写借条时,要保持谨慎,仔细审查各项条款,避免陷入上述陷阱,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