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条件下会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


要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犯罪主体方面。私分国有资产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简单来说,就是这些特定的国有性质的单位才可能构成这个罪的主体。打个比方,像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国有学校等。不过要注意,虽然是单位犯罪,但法律规定只处罚私分国有资产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这是因为这些人在整个私分行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次是主观方面。主观上必须是直接故意犯罪。这意味着相关人员必须明知是国有资产,还故意违反国家规定,将其集体私分给个人。如果是因为疏忽大意,不小心误把国有资产当作企业普通资金集体私分了,那就不能构成这个罪,但情节严重的话,可能按有关渎职犯罪处理。比如,单位领导明明知道这笔钱是国有资产专款专用,却还是决定分给员工,这就是直接故意。 然后是侵犯的客体。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及其所有权。国有资产是国家的重要财产,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和归属权。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破坏了这种管理制度,损害了国家对资产的所有权。 最后是客观方面。在客观上表现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并且数额较大。这里要强调的是,数额较大原则上指的是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的总额较大,而不是每个人分到的数额大。至于数额较大和数额巨大的具体标准,司法实践中会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认定。 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相关概念: 直接故意犯罪: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和。 渎职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