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的利息怎么计算,放高利贷是否属于违法行为?


在探讨高利贷利息的计算方式以及放高利贷是否违法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高利贷的定义。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在实际生活中,它常常会给借款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首先,关于高利贷利息的计算。在我国,判定是否为高利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借款利率是否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上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这里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举例来说,如果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3.65%,那么四倍就是14.6%。如果借款双方约定的年利率超过了14.6%,超过的部分就属于法律不予保护的高额利息。假如甲借给乙1万元,约定年利率为20%,一年后乙应支付的利息本应为1万×20% = 2000元,但按照法律规定,乙只需支付1万×14.6% = 1460元的利息,超出的540元利息,甲不能通过法律途径强制乙支付。 接下来,我们看看放高利贷是否属于违法行为。一般情况下,单纯的民间借贷行为本身并不违法,但是如果借贷利率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上限,就会面临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就构成高利转贷罪。此外,在催讨高利贷过程中,如果使用暴力、威胁等违法手段,也会触犯相应的法律。 如果遇到放高利贷的情况,借款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借款人可以与出借人协商,要求按照法律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过高的利息进行调整。同时,借款人要注意保留好相关的借款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以便在需要时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了解高利贷利息的计算方式和放高利贷的法律性质,对于借贷双方都非常重要。在进行借贷活动时,双方都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借贷行为合法、合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