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行为订立合同的效力如何?


在探讨代表行为订立合同的效力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代表行为的概念。代表行为,通常是指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该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的名义实施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公司的老板或者负责人以公司的名义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签订合同。 合同效力是指合同对双方当事人的法律约束力。有效的合同,双方都要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如果合同无效,那就相当于这份合同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法律约束力。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十一条规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这就表明,一般情况下,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订立的合同,合同的效力是及于法人的,也就是说法人要对这份合同负责。例如,A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甲以A公司的名义和B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那么这个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就由A公司来承担。 不过,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果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法定代表人超越权限订立合同,那么合同的效力就可能受到影响。《民法典》第五百零四条规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外,该代表行为有效,订立的合同对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发生效力。比如说,A公司的章程明确规定,法定代表人甲对外签订超过100万的合同需要经过董事会同意,但甲未经董事会同意就以公司名义和B公司签订了一份200万的合同,而B公司对此是知情的,那么这份合同的效力就可能存在争议。 对于非法人组织的负责人代表行为订立合同的效力,也同样适用上述的规则。非法人组织虽然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其负责人以组织名义实施的行为,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也会对该组织产生约束力。 在实践中,如果因为代表行为订立的合同效力问题产生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来解决。如果通过诉讼解决,法院会根据具体的案件事实,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来判定合同的效力。 总之,代表行为订立合同的效力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综合判断。作为合同的相对方,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尽量了解对方代表的权限范围,必要时可以要求对方提供相关的授权文件,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