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欠薪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恶意欠薪是指企业或个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以下为你详细介绍恶意欠薪的处理方式。首先是协商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可以自行协商,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成本也较低。双方可以就支付的时间、金额等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书面协议,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在协商过程中,劳动者要注意保留相关的证据,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以备后续可能出现的纠纷。 其次是申请调解。劳动者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或者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调解组织会听取双方的意见,进行调解工作。如果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协议支付工资。若用人单位不履行调解协议,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再者是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协商和调解都无法解决问题,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仲裁是一种准司法程序,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劳动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仲裁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仲裁委员会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进行审理,并作出仲裁裁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最后是提起诉讼。如果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此外,对于恶意欠薪行为,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