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生效要件是什么?


合同的生效要件是判定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关键依据。简单来说,合同生效意味着合同能够在法律上产生预期的效果,约束合同双方的行为。 首先是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就好比你去参加一场比赛,得具备参赛的资格才行。在法律上,不同年龄段和精神状态的人,民事行为能力是不一样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以,如果签订合同的一方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比如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那这个合同通常是无效的。 其次是意思表示真实。这就要求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表达的想法是自己真实的意愿,没有受到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的影响。举个例子,如果一方用威胁的方式逼迫另一方签订合同,那这个合同中受胁迫方的意思表示就不真实,这样的合同是可以被撤销的。《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明确将意思表示真实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之一。 再者是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合同不能与之相抵触。公序良俗则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简称,体现了社会的基本道德和价值观念。比如,一份以违法活动为内容的合同,肯定是无效的。《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此外,有些合同可能还需要满足特定的形式要件才能生效。比如,法律规定某些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那如果没有采用书面形式,合同可能就不生效。还有些合同可能需要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能生效。《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规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 总之,合同的生效要件是多方面的,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合同才能真正在法律上产生效力,保障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