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争议问题都有哪些?


法律争议问题是指在法律适用、法律理解以及法律关系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和矛盾。下面为你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争议问题。 首先是民事法律争议。在合同领域,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解除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争议。比如,一方认为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另一方却觉得合同因某些条款不明确而未成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如果在合同形式的认定上存在分歧,就容易引发争议。 在侵权责任方面,也经常有争议发生。例如,在交通事故中,对于侵权行为的认定、责任的划分以及赔偿的数额等,双方可能各执一词。《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三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先由承保机动车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承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仍然不足或者没有投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由侵权人赔偿。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是否属于机动车一方责任、保险赔偿范围等问题可能存在不同看法。 其次是刑事法律争议。在犯罪的认定上,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分常常引发争议。比如,在一些经济犯罪案件中,对于行为是构成诈骗罪还是合同诈骗罪,需要依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进行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各种犯罪的构成要件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案件中,对这些要件的理解和适用可能存在差异。另外,在量刑方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能认为量刑过重,而检察机关可能认为量刑适当,这也会产生争议。 最后是行政法律争议。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方面容易出现争议。例如,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相对人可能认为该处罚缺乏事实依据或者违反法定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当事人的陈述权、申辩权等权利。如果行政机关违反这些程序规定,就可能引发行政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