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自认是什么?
我最近涉及到一起民事诉讼,在了解相关流程和知识时,听到了“自认”这个词。我不太清楚它具体是什么意思,在诉讼里有啥作用,会对案件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希望能得到专业的解释。
展开


在民事诉讼中,自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自认就是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事实的承认。也就是说,在打官司的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对方主张的某个事实是真实的,这就构成了自认。 从法律依据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例如,在合同纠纷案件中,被告在答辩状里明确承认自己确实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交付货物,这就属于自认,原告就不用再费力去证明被告存在逾期交货的行为了。 自认有着重要的法律效果。一旦构成自认,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就不能随意反悔。这是为了维护诉讼的稳定性和公正性,如果当事人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说法,会使诉讼变得混乱和不可预测。不过,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根据相关规定,如果当事人有充分证据证明其自认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是可以撤回自认的。 自认可以分为明示自认和默示自认。明示自认就是当事人明确地、直接地承认某个事实,比如在法庭上当场表示对对方陈述的某一事实认可。默示自认则是在一定情况下,当事人对对方主张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自认在民事诉讼中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提出主张的一方来说,如果对方构成自认,能大大减轻自己的举证负担,提高胜诉的可能性。但对于作出自认的一方,一定要谨慎对待,因为自认一旦成立,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诉讼后果。所以,在参与民事诉讼时,当事人要清楚自认的法律意义和后果,避免因不当的自认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