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约定违约金?


约定违约金是指由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预先约定的,当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应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简单来说,就是合同双方提前商量好,如果有人违约了,要赔给对方多少钱。 从法律角度来看,约定违约金是一种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体现了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违约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作用。首先,它具有预先确定性。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就明确了违约金的数额或计算方式,这样在发生违约情况时,就不需要再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证明损失的大小,能够快速确定违约方应承担的责任。例如,甲和乙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如果甲不能按时交货,需要向乙支付1万元的违约金。当甲真的违约时,乙就可以按照约定直接要求甲支付1万元。 其次,约定违约金具有补偿性。其主要目的是弥补守约方因对方违约而遭受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如果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与实际损失相当,那么就按照约定的违约金进行赔偿。但是,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此外,约定违约金还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即使违约行为没有给守约方造成实际损失,违约方也需要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违约方起到了约束和惩罚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约定违约金在各类合同中都广泛存在,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它有助于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当一方违约时,守约方可以依据合同中的约定要求违约方支付违约金,从而减少自己的损失。同时,对于违约方来说,知道违约需要承担约定的违约金责任,也会促使其更加谨慎地履行合同义务。总之,约定违约金是合同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