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是什么,仲裁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仲裁是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当双方当事人在某件事情上产生了纠纷,他们根据事先或者事后达成的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中立的第三方(也就是仲裁机构)进行裁决。与诉讼不同,仲裁具有自愿性、专业性、灵活性等特点,而且仲裁裁决通常具有终局性。 仲裁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愿原则。这是仲裁制度的核心原则。意思是说,是否选择仲裁来解决纠纷,完全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当事人要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就必须要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这就好比两个人一起玩游戏,得先商量好按照什么规则来玩,如果没商量好,游戏就没办法开始。我国《仲裁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二,公平合理原则。仲裁机构在处理纠纷时,要公平地对待双方当事人,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裁决。仲裁员必须公正无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比如在一个商业合同纠纷仲裁中,仲裁员会仔细审查双方提供的证据,根据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定来判断谁对谁错,做出公平合理的裁决。《仲裁法》第七条规定:“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 第三,独立仲裁原则。仲裁机构依法独立进行仲裁,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保证了仲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仲裁委员会和行政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个仲裁委员会之间也相互独立。例如,在某个仲裁案件中,任何行政机关都不能对仲裁结果进行干预,仲裁机构只依据法律和事实进行裁决。《仲裁法》第八条规定:“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一裁终局原则。仲裁裁决做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也就是说,仲裁裁决一旦做出,就具有终局性,双方当事人都必须遵守。这和诉讼不同,诉讼可能会经过一审、二审等多个程序。比如在一个买卖合同纠纷仲裁中,仲裁机构做出裁决后,双方就必须按照裁决结果执行,不能再就这个纠纷去申请仲裁或者起诉。《仲裁法》第九条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总之,了解仲裁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有助于当事人在遇到纠纷时,更好地选择解决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