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是指什么,有哪些特征?


民事诉讼,简单来说,就是当平等主体之间(比如个人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企业等)发生了民事纠纷,像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其中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通过审判来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活动。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诉讼进行了全面的规范。该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首先,它具有公权性。这意味着民事诉讼是借助国家公权力(也就是法院的审判权)来解决民事纠纷。和一些私下的协商、调解等方式不同,法院的判决具有强制执行力。一旦法院作出了生效判决,当事人就必须履行,如果不履行,对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措施包括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等。 其次,民事诉讼具有程序性。整个诉讼过程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从原告向法院提交起诉状,法院受理案件,到开庭审理,再到作出判决,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例如,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会按照法定的时间和方式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被告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答辩状。开庭审理时,双方当事人要遵循法庭纪律,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陈述、举证、质证等。这种程序性确保了诉讼的公平、公正和有序进行。 再者,民事诉讼具有强制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只要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定条件,法院就必须受理,不能随意拒绝。另一方面,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对当事人具有强制约束力,当事人必须遵守。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法院的强制执行程序来实现自己的权利。 另外,民事诉讼还具有特定性。它只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而不涉及行政纠纷、刑事犯罪等其他类型的纠纷。比如,两个企业之间因为合同履行问题产生的纠纷就属于民事诉讼的范畴,但如果是公民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那就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了。 最后,民事诉讼具有自由性。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有很大的处分权。当事人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起诉、是否撤诉、是否和解等。例如,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然后由原告向法院申请撤诉。这种自由性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愿和处分权。 总之,了解民事诉讼的定义和特征,对于当事人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在遇到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如果需要通过诉讼解决,就要遵循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和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