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合理仲裁原则指的是什么?


公平合理仲裁原则是仲裁活动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下面为您详细解读。 首先,从概念上来说,公平合理仲裁原则要求仲裁机构在处理纠纷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地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简单来讲,就是要让双方都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解决争议,得到合理的结果。 在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公平合理仲裁原则”这样的表述,但该法第7条规定:“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这其实就是公平合理仲裁原则的法律依据。 从具体内涵来看,公平合理仲裁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仲裁庭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这意味着仲裁员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包括双方提供的证据、陈述的事实等。只有基于真实的事实,才能做出公正的裁决。例如,在合同纠纷仲裁中,仲裁庭要审查合同的签订过程、履行情况等,确定双方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了各自的义务。 其二,适用法律要正确。仲裁庭在裁决案件时,必须准确适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法律有明确规定,就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裁决;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可以参照行业惯例、公平原则等进行处理。比如,在一些新兴领域的纠纷中,可能没有现成的法律条文,此时仲裁庭就需要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结合行业的一般做法来做出裁决。 其三,公平对待双方当事人。仲裁庭要给予双方当事人平等的陈述意见、提供证据的机会,不能因为一方当事人的地位、财富等因素而有所偏袒。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商户,在仲裁程序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其四,合理确定当事人的责任。仲裁庭在确定当事人的责任时,要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合理适度。不能让一方承担过重或过轻的责任,要使责任与过错程度相适应。例如,在侵权纠纷仲裁中,要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后果以及当事人的过错程度等,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公平合理仲裁原则贯穿于仲裁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保障仲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在仲裁案件中,当事人可以依据这一原则,要求仲裁庭公正处理纠纷,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