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是什么?


虚假诉讼,简单来说,就是当事人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证据等手段,向法院提起诉讼,试图通过司法程序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司法秩序,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从法律认定的角度来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明确规定了虚假诉讼的情形。比如,与夫妻一方恶意串通,捏造夫妻共同债务;与他人恶意串通,捏造债权债务关系和以物抵债协议;与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经理或者其他管理人员恶意串通,捏造公司、企业债务或者担保义务等。这些行为都可能被认定为虚假诉讼。 虚假诉讼一旦被查实,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此外,在民事诉讼中,如果法院发现当事人存在虚假诉讼的行为,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虚假诉讼获得的生效裁判文书,法院也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 在实际生活中,虚假诉讼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一些人可能会为了逃避债务,与他人串通虚构债务关系,然后通过诉讼让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还有一些人可能会为了争夺财产,虚构事实向法院起诉。这些行为都是不被法律允许的。 为了避免虚假诉讼的发生,一方面,司法机关会加强对案件的审查力度,通过多种方式核实证据的真实性和案件的事实情况。另一方面,公民和企业也应该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参与虚假诉讼。如果发现他人存在虚假诉讼的行为,也可以向司法机关举报,共同维护司法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