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审判决?


一审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对民事、刑事、行政等案件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终结后,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对案件的实体问题作出的权威性判定。简单来说,就是法院在案件第一次审理结束后给出的处理结果。 从适用的案件类型来看,一审判决适用于各类诉讼案件。在民事诉讼中,比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民事法律,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判决。例如,在一个买卖合同纠纷中,如果卖方交付的货物不符合合同约定,买方起诉要求退货退款,法院经过审理后作出的支持或驳回买方诉求的决定就是一审判决。 在刑事诉讼中,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对被告人是否有罪、犯了什么罪以及应受到何种刑罚等问题作出判定。比如,对于一起盗窃案件,法院经过审理后认定被告人构成盗窃罪,并判处相应的刑罚,这就是刑事一审判决。 在行政诉讼中,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判决。例如,公民对某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而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后作出维持、撤销或变更该行政处罚决定的判决,这就是行政一审判决。 一审判决作出后,并不一定立即生效。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如果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在规定的上诉期限内(民事诉讼一般是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行政诉讼是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一旦上诉,案件就会进入二审程序,一审判决的效力就会处于待定状态。而在刑事诉讼中,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从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算。只有在上诉期内当事人没有上诉,或者检察机关没有抗诉,一审判决才会生效。生效后的一审判决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