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诈骗?
最近在生活中老是听到诈骗这个词,感觉很复杂。自己也有点担心哪天会不小心遇到。想具体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诈骗呢?是只要骗了别人东西就算,还是有其他更严格的标准 ?
展开


诈骗,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故意用欺骗的手段,想把别人的财产非法占为己有。 从法律角度讲,认定诈骗需要符合几个条件。首先是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不能构成诈骗罪。比如,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通常不会被认定为诈骗犯罪主体 ,因为他们在法律上还不具备承担这种责任的能力。 主观方面,行为人要有故意欺骗的心态,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也就是说,他是故意要骗你,想把你的东西弄到手。 犯罪客体方面,诈骗罪侵害的是被害人的合法财产权。这意味着骗的必须是别人合法拥有的财产。 客观方面,行为人得实施了欺骗行为,像编造虚假事实、掩盖真实情况等。通过这些行为让被害人产生误解,然后基于这个误解去处置自己的财产,最后导致财产权益受到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相关概念: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自然人,才能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犯罪主体:就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或者单位等,在诈骗罪里仅指自然人。 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在诈骗中就是被害人的合法财产权。 主观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诈骗里就是故意要实施欺骗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 客观行为:这里指诈骗中实施的虚构事实、掩盖真相等欺骗行为,以及由此导致被害人财产损失的一系列行为。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