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陪审制度?
我在看一些法律相关的新闻时,经常会看到‘陪审制度’这个词,但不太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想知道陪审制度具体是怎么回事,它在法律程序中起到什么作用,是如何运行的呢?
展开


陪审制度是一项在司法审判中非常重要的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从普通公民中挑选出一部分人,参与到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和法官一起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决。 在我国,陪审制度主要体现在人民陪审员制度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人民陪审员依法参加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同法官有同等权利。这意味着人民陪审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能够像法官一样了解案件情况、审查证据,并且在事实认定等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 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来说,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年满二十八周岁、遵纪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并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通常是从相应辖区内的常住居民名单中随机选出候选人,再经过资格审查、随机抽选等程序确定人选。 在案件审理中,对于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以及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一审案件,会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合议庭中人民陪审员的人数和法官的人数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在审理过程中,人民陪审员和法官共同听取当事人陈述、辩论,审查各种证据。在评议案件时,人民陪审员有权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独立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 陪审制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它能让普通公民参与到司法审判中来,使司法更加贴近民众,增强司法的民主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人民陪审员来自不同的行业和社会阶层,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多元的视角,能够为案件的审理提供更广泛的思路,有助于作出更加客观、全面的裁决,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