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医疗事故?


医疗事故,简单来讲,就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下面详细解释一下构成医疗事故所需的条件。 首先,主体必须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合法的医疗机构是经过相关部门批准设立,具备开展医疗活动资格的机构。医务人员则是在这些机构中,取得相应执业资格,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比如医生、护士等。例如,张三是一家正规医院注册的医生,他在为患者治疗时的行为才可能涉及医疗事故,如果是没有行医资格的人给患者看病,那就不属于医疗事故的范畴了。 其次,必须有违法违规行为。这里的法是指医疗卫生管理法律,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规就是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比如各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这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是医疗活动的基本准则,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比如,在手术前,按照规范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如果医生没有这样做就进行手术,这就是违法违规行为。 再者,主观方面要存在过失。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患者造成损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比如,护士在给患者用药时,没有仔细核对药品信息,误将其他药物给患者使用,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损害患者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例如,医生明明知道患者有某种药物过敏史,但认为自己的治疗方案不会引发过敏反应,还是使用了该药物,结果导致患者过敏。 最后,要有损害后果,也就是患者的人身受到了损害,比如身体受伤、残疾甚至死亡等。并且这种损害后果与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之间要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是因为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才导致了患者的损害结果。如果患者的损害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就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这为我们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