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是什么?


过失犯罪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下面将为您详细解释。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简单来说,就是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由于自身的疏忽或者过于自信,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出现。接下来,我们看看过失犯罪的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比如,医生在做手术时,由于疏忽没有仔细核对手术部位,结果误切了患者的健康器官,这就是典型的疏忽大意的过失。第二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例如,司机明明知道自己的车辆刹车有问题,但他认为自己驾驶技术好,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结果在路上因为刹车失灵发生了交通事故,这就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一规定明确了过失犯罪的定义和承担刑事责任的条件。最后,我们来对比一下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与故意犯罪相比,过失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其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因此,在量刑上,过失犯罪通常比故意犯罪要轻。总之,过失犯罪是一种在主观上存在过失的犯罪行为,它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过失犯罪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