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什么意思,法律上是如何规定的?


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涉及到土地使用权益的转移,下面为你详细解释其含义以及法律规定。 首先,来解释一下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概念。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而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则是指土地使用者将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通常是从无偿使用转变为有偿使用。 从法律依据方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有明确规定。该法第四十条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准予转让的,应当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报批时,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决定可以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转让方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将转让房地产所获收益中的土地收益上缴国家或者作其他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一般来说,土地使用者必须领有国有土地使用证,具有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合法的产权证明等。并且,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土地出让金的数额通常根据土地的用途、位置、面积等因素来确定。 如果违反相关规定擅自出让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会面临相应的法律后果。例如,可能会被责令缴纳土地出让金,没收违法所得,还可能会被处以罚款等处罚。 总之,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一个涉及多方面法律规定和程序的行为。无论是土地使用者还是受让方,都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确保出让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这样既能保障国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