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定继承,适用法定继承的情况有哪些?


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简单来说,就是当被继承人去世后,如果没有留下遗嘱,就按照法律规定来确定谁能继承他的财产,以及每个人能继承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作出了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这里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适用法定继承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被继承人生前未立遗嘱处分其遗产。也就是说,被继承人没有通过遗嘱明确指定哪些人来继承自己的财产,或者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财产分配的意思表示,这种情况下就会按照法定继承来处理。 其次,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如果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明确表示不要这份遗产,那么这部分遗产就会按照法定继承来进行分配。 再者,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根据法律规定,继承人存在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等行为时,会丧失继承权。一旦遗嘱继承人丧失了继承权,其原本应继承的份额就会按照法定继承处理。 另外,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或者终止。如果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在被继承人之前就去世了,那么这部分遗产也会适用法定继承。 最后,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如果遗嘱因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或者内容违反法律规定等原因被认定为无效,那么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就会按照法定继承来分配。总之,法定继承是保障被继承人遗产合理分配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