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法规规定有什么作用?


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首先是规范作用,它能规范人们的行为。从法律概念来讲,就是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等规则,让人们在进行商业交易等民事活动时有章可循。这就像道路上的交通规则,大家都按照规则行驶,才能保证交通的顺畅。《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这就规范了合同订立的形式,避免因形式不明确产生纠纷。 其次是指引作用。法律法规可以指引人们如何正确地实施自己的行为。当人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就会在行为时做出符合法律规定的选择。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刑罚,这就指引人们不要去实施这些犯罪行为。《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再者是评价作用。法律法规是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标准。比如在一个民事侵权案件中,法官就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判断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通过这个标准,就能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评价。 然后是教育作用。通过法律的实施,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发生影响。比如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不仅惩罚了违法者,也教育了其他人不要实施类似行为。同时,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鼓励,也会引导人们积极实施合法行为。 最后是强制作用。法律法规能够制裁、惩罚违法犯罪行为。当有人违反法律规定时,就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比如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会受到拘留、罚款等处罚;违反《刑法》构成犯罪的,会受到刑事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