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家长应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首先是紧急应对。要以理解和关爱的态度安抚孩子,让他们有安全感,鼓励孩子说出遭遇欺凌的经过和感受,同时告诉孩子这不是他们的错。接着通过询问孩子、查看伤痕、检查物品、查阅社交媒体记录等方式确认事实,收集欺凌者身份、欺凌行为、发生时间地点、有无目击者等信息。根据情况,暂时调整孩子上学路线、时间,避免与欺凌者接触,并教导孩子应对欺凌的基本技巧,比如保持冷静、大声呼救、寻求成年帮助等。 其次要与学校沟通。尽快向班主任、年级主任或学校领导反映孩子遭受欺凌的情况,并提供收集到的证据,要求学校马上介入调查,防止欺凌行为再次发生。同时持续跟进学校对欺凌事件的处理进展,确保学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严肃处理欺凌者。另外,还可以要求学校为孩子提供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支持,帮助孩子恢复身心健康。此外,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反欺凌教育活动,若学校缺乏相关机制,还可建议学校建立和完善反欺凌政策、举报机制、定期培训等。 再者是法律途径。要是欺凌行为严重,构成治安违法甚至刑事犯罪(如故意伤害、侮辱、诽谤、敲诈勒索等),应立即报警,提供证据并配合警方工作。如有必要,还可咨询律师,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评估能否追究欺凌者及其监护人的民事责任,比如要求赔偿医疗费、精神损失费等。 最后是寻求社会支持。可以联系社区、教育部门、反欺凌公益组织等,寻求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帮助。也可以通过媒体报道、网络平台等途径,提高公众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共同防治。 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处理校园欺凌相关行为有着相应规定。 相关概念: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自然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