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形可以认定为工伤?


工伤认定是劳动者在遭遇职业伤害后获得相应权益保障的重要环节。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可以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首先,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这里的“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单位要求职工工作的时间,“工作场所”是指职工日常工作所在的场所,以及领导临时指派其所从事工作的场所。比如,一名工厂工人在车间操作机器时,因机器故障导致受伤,就属于这种情况。 其次,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也认定为工伤。例如,工人在上班前对机器设备进行预热、调试等预备工作时受伤,或者下班后对工作场地进行清理、整理等收尾工作时受伤,都符合此情形。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同样认定为工伤。这主要是指职工因履行工作职责,使某些人的不合理的或违法的目的没有达到,这些人出于报复而对该职工进行的暴力人身伤害。比如,商场的保安在制止小偷行窃时被小偷打伤。 患职业病的也认定为工伤。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比如,长期在煤矿工作的工人患上尘肺病。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认定为工伤。“因工外出”是指职工由于工作需要到本单位以外从事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工作。例如,销售人员到外地出差与客户洽谈业务时遭遇交通事故受伤。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也认定为工伤。这里的“上下班途中”包括职工按正常工作时间上下班的途中,以及职工加班加点后上下班的途中。比如,职工在下班回家路上,被一辆闯红灯的汽车撞伤,经交警认定汽车司机负主要责任,那么该职工就可以认定为工伤。 此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也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总之,工伤认定有明确的法律标准和范围,劳动者在遭遇可能涉及工伤的情况时,要及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