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时合同约定面积与产权登记面积不一样该怎么办?


在购房过程中,合同约定面积与产权登记面积不一致是较为常见的问题。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处理办法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我们来明确两个关键概念。合同约定面积是购房者与开发商在购房合同中明确约定的房屋面积;而产权登记面积则是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登记的房屋面积,它更具权威性和准确性。 当出现面积差异时,应按照合同约定来处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规定,出卖人交付使用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也就是说,如果购房合同里对面积差异的处理方式有明确规定,那么双方就需依照合同执行。 若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就要根据面积误差比的绝对值大小来处理。当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时,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据实结算,购房者请求解除合同的,不予支持。例如,合同约定面积是100平方米,实际产权登记面积在97平方米至103平方米之间,购房者需按照合同价格支付相应房款。 当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时,购房者有一定的选择权。如果房屋实际面积小于合同约定面积,面积误差比超过3%部分的房价款由出卖人双倍返还买受人。比如合同约定面积100平方米,实际面积95平方米,面积误差比为5%,那么超出3%部分(即2平方米)的房价款,开发商要双倍返还给购房者。如果房屋实际面积大于合同约定面积,面积误差比在3%以内(含3%)部分的房价款由买受人按照约定的价格补足,面积误差比超出3%部分的房价款由出卖人承担,所有权归买受人。 此外,如果购房者因为面积差异问题想要解除合同,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的。根据上述司法解释,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的,应予支持。 总之,购房者在遇到合同约定面积与产权登记面积不一致的情况时,要仔细查看合同约定,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若与开发商协商不成,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