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签劳动合同该怎么办?


在实际的劳动就业过程中,漏签劳动合同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而言,都需要清楚了解相应的处理办法和法律后果。下面将从不同主体的角度,为大家详细阐述漏签劳动合同后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如果是用人单位漏签劳动合同,那么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也就是说,从用工满一个月的次日起,到补订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前一日止,用人单位需要支付双倍工资。例如,小李在某公司工作了三个月才签订劳动合同,那么公司除了正常支付这三个月的工资外,还需要额外支付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的工资作为双倍工资赔偿。 对于劳动者来说,如果发现漏签劳动合同,应当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要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拒绝签订,劳动者可以通过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要注意收集能够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因为这些证据对于认定劳动关系和主张权益非常关键。比如,小张在一家小公司工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后来公司拖欠工资,小张就可以凭借银行工资流水、工作群聊天记录等证据,向劳动部门主张自己的权益。 如果双方最终补签了劳动合同,补签日期应该写实际签订的日期。同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也可以协商确定劳动合同的起始日期,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小王在公司工作了两个月后补签劳动合同,合同起始日期可以写入职当天,这样可以保证双方的权益从实际用工之日起得到保障。 总之,漏签劳动合同后,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按照法律规定妥善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