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竞业禁止会发生法律效力?


竞业禁止,通俗来讲,就是劳动者在离职后一段时间内,不能到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单位工作,也不能自己从事与原单位有竞争的业务。这主要是为了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竞争优势。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竞业禁止才会发生法律效力呢? 首先,竞业禁止协议必须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这意味着协议的签订不能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况。比如,用人单位不能以威胁劳动者不签协议就不发工资或者不办理离职手续等手段,强迫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只有当劳动者是自愿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时,协议才可能有效。 其次,协议内容要合法、合理。合法是指协议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竞业禁止的期限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合理则是指竞业禁止的范围、地域等要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适应。不能无限制地扩大竞业禁止的范围,影响劳动者的正常就业和生活。 再者,用人单位要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遵守竞业禁止协议,意味着在一定期限内限制了自己的就业选择,会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劳动者相应的经济补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前款规定的月平均工资的30%低于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最后,劳动者要遵守竞业禁止的约定。如果劳动者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形式可以包括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例如,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返还已经支付的经济补偿,并支付协议中约定的违约金。 综上所述,只有当竞业禁止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合法合理、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且劳动者遵守约定时,竞业禁止才会发生法律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