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减发工资?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应得的报酬。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减发劳动者的工资。不过,在特定的一些情况下,用人单位是可以合法减发工资的。 首先,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这里的代扣可以理解为一种减发工资的情况。这些情形包括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我们都知道,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用人单位有义务从劳动者工资中代扣个人所得税并上缴给税务部门。例如,小李月工资收入达到了纳税标准,那么公司就会按照规定代扣他的个人所得税,这部分钱从他的工资里扣除。 其次,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也是可以的。社会保险对于劳动者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在劳动者遇到养老、医疗、失业等情况时提供保障。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劳动者个人需要承担一定的比例,用人单位会从工资中代扣这部分费用。比如小张所在的公司,每月会从他工资里代扣一定金额用于缴纳社会保险。 再者,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也是合理减发工资的情形。如果劳动者因为涉及抚养费、赡养费的判决或裁定,用人单位会按照法律文书的要求从其工资中代扣相应的费用。 另外,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也在允许范围内。不过,这里的“其他费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除了代扣的情况,还有一种是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例如,小王在工作中因操作失误给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公司和他在劳动合同中有关于赔偿的约定,那么公司可以按照约定从他的工资里扣除相应的赔偿费用,但要遵循上述扣除比例和最低标准的限制。 总之,用人单位减发工资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合理的理由,不能随意为之,劳动者也要了解自己的权益,在遇到不合理减发工资的情况时,要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