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属于医疗纠纷案件?


医疗纠纷案件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因对治疗方案与治疗结果有不同的认知而导致的纠纷等。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哪些情况属于医疗纠纷案件。 首先,医疗事故引发的纠纷属于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件。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例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因操作失误,将医疗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这显然是违反了诊疗规范,对患者身体造成了损害,这种情况就属于医疗事故引发的纠纷。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其次,医疗差错导致的纠纷也属于医疗纠纷范畴。医疗差错虽然没有达到医疗事故的严重程度,但同样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比如,医生开错药,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也影响了患者的正常治疗进程。这种情况下,患方可能会因为医生的失误与医方产生纠纷。虽然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医疗差错的详细法律条文,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因过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再者,医疗服务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也较为常见。这包括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不好、就诊环境差等问题。例如,患者去医院看病,护士态度恶劣,对患者的询问不耐烦,导致患者心情不愉快,进而引发纠纷。虽然这种纠纷可能没有直接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但它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患者作为消费者,享有接受良好服务的权利,医疗机构有义务提供优质的服务。如果医疗机构没有履行这一义务,患者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另外,医疗费用问题也可能引发纠纷。比如,患者认为医疗机构收费过高,或者存在乱收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要求医疗机构提供费用明细,并进行核实。如果确实存在不合理收费,患者可以与医疗机构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必须按照人民政府或者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医疗费用,详列细项,并出具收据。 总之,判断是否属于医疗纠纷案件,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医患双方对医疗行为、医疗结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争议,并且这种争议涉及到患者的合法权益。当遇到医疗纠纷时,医患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