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在什么情况下是次要责任?
在交通事故中,次要责任是指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当事人的行为对事故的发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相较于主要责任方,其作用相对较小,承担的事故责任比例也较低。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条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一些通常会被认定为次要责任的情况:
一、违反让行规定但非主导因素
如果在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有让行标志的一方未按规定让行,但另一方也存在超速、闯红灯等严重违法行为,且该严重违法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那么未让行的一方可能承担次要责任。例如,在一个没有信号灯的十字路口,A车有让行标志但未让行,而B车超速行驶且未采取有效避让措施,最终发生碰撞。此时,A车违反让行规定,但B车超速是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A车可能会被认定为次要责任。
二、车辆存在轻微安全隐患
当车辆存在一些轻微的安全隐患,如刹车灯不亮、后视镜损坏等,但这些隐患并非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另一方存在重大违规行为时,有安全隐患车辆的驾驶者可能承担次要 责任。比如,C车的刹车灯损坏,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D车突然违规变道导致碰撞,C车的刹车灯问题与事故发生没有直接关联,但考虑到其车辆存在一定安全隐患,C车驾驶者可能会被判定承担次要责任。
三、操作失误但不构成主要过错
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可能会出现一些操作失误,如轻微的转向不当、换挡不及时等,但这些失误只是在事故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不是主要原因。例如,E车驾驶员在变道时稍微偏离了车道,但F车驾驶员酒后驾驶且车速过快,直接撞上了E车。这种情况下,E车驾驶员的操作失误并非事故的主要诱因,E车可能承担次要责任。
四、未按规定使用灯光
在夜间行驶或者特殊天气条件下,未按规定使用灯光,如未开启大灯、示廓灯等,虽然这本身可能不会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但会影响其他车辆对其的识别,在与其他严重违规行为共同作用导致事故时,未按规定使用灯光的一方可能承担次要责任。比如,在雨天的夜晚,G车未开启大灯,H车疲劳驾驶未注意观察前方,最终发生碰撞,G车未开大灯的行为对事故有一定影响,可能会被认定为次要责任。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8个最新问题
网上贷款欠了四十万被对方起诉后,该怎么妥善处理呢?
离婚协议书有法律效力吗,还需要公证吗
开车撞了人致轻伤会坐牢吗?
婚姻法规定结婚需要多少钱?
支付宝司法冻结不去公安局可以吗?
实习期可以交社保吗?
集体所有制企业是否属于国有企业?
沈家堍村拆迁有什么最新政策?
交通安全法律禁止性规定有哪些?
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是哪些?
追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传递出什么信号?
谋杀罪会被判几年有期徒刑?
无力抚养问题法院会怎么判?
有欠条对方欠债不还钱起诉需要多少钱?
雇佣关系赔偿与工伤赔偿相比,哪个赔偿金额更高?
被派遣员工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是否同工同酬?
商标侵权构成犯罪的追究标准是什么?
什么样的拆迁律师值得信任?
已为您展示了 18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