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协议书有法律效力吗,还需要公证吗


离婚协议书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通俗来讲,法律效力就是这份协议在法律上是被认可和保护的,双方都需要按照协议的内容去履行相应的义务。 首先,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对于离婚协议书来说,就是要求夫妻双方签订时都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真心实意要按照协议内容来处理离婚相关事宜,而且协议内容不能违法违规,也不能违背道德伦理。 同时,《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规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也就是说,双方自愿签订协议,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一致,并且完成离婚登记手续后,离婚协议书才会生效。 如果一方事后反悔,除非能证明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否则协议通常会被认定为有效。要是仅仅签订了离婚协议,却没有去办理离婚登记,那么这个协议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只能当作双方协商的一个参考依据。 至于离婚协议书是否需要公证,答案是并非必需。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即使不进行公证,只要离婚协议书符合上述法律规定的生效条件,就具有法律效力。不过,公证后的离婚协议书在证据效力上可能会更强一些。如果日后双方就协议内容发生纠纷,经过公证的协议,其真实性和合法性更容易被法院认可。 相关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像签订合同、订立遗嘱等都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就是社会正常运转的一般秩序和大家普遍认可遵循的道德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