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传递出什么信号?


追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传递出多方面的重要信号。 首先,它体现了法律的平等性和严肃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未成年人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可能尚未完全成熟,但只要实施了犯罪行为,就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这表明法律不会因为犯罪主体是未成年人就网开一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明确了未成年人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彰显了法律对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其次,传递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和预防信号。追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通过法律的干预,让未成年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同时,也向社会表明,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不能忽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再者,反映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犯罪行为会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伤害,如果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进行追诉,可能会导致受害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引发社会的不满和质疑。追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受害者及其家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最后,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与教育挽救的结合。在追诉过程中,法律也会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采取适合未成年人的诉讼程序和处罚措施,如附条件不起诉、犯罪记录封存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强调了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